春晚出圈舞蹈的艺术指导竟然...可能...是....
- Yiming Sun
- Jan 21, 2023
- 5 min read
Updated: Jan 1, 2024

今年春晚的舞蹈《锦绣》大家有没有看呀,如果你注意到舞者们的头饰就会发现..创意灵感好像可以追溯到至今5000~6500年的红山文化上~
在红山文化时代,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4000-3000B.C.)(其得名于上世纪 10 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发现的“ 赤峰红山后遗址”)与其并行及交叉发展的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造型艺术独特,工艺繁复,最具神秘色彩的玉雕形式之一。它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既是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红山文化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的体现。勾云形玉佩主要发现于辽宁阜新胡头沟、朝阳牛河梁、凌源三官甸子及内蒙古巴林右旗等地的红山文化墓葬中。其一般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钩,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 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

如图所示
有的勾云形玉佩器身中部琢有兽面纹饰底部雕刻有锯齿状或排列整齐的兽牙。此类器物的上缘均有穿孔, 整体造型大多有对称效果。整体造型简练,饱满大方,有外拓张力,充满半抽象半具象的神秘之美。横看犹如一朵飘起的卷云,优雅端庄。又犹有着锐利的兽眼振翅的鸮,整体造型呈现出威严和神秘感,其眼部特征和红山玉雕龙的眼部有类似,都具备传神和威慑感有如“神眼”。眼部和底下的牙齿构成了类似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威严震慑的同时又具有和谐、丰富的美感。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不仅是集装饰品、神灵崇拜、财力与权力象征物这三重身份于一体的象征,也是人与神、人与自然界相沟通的重要中介物,是红山文化原始动物崇拜的重要体现。因此,它不仅是红山先民对自然鬼神和祖先亡灵敬畏的图腾崇拜展示,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感受与认识:保留物象造型特征的基础上,对物象的特点加以夸张和简化,把具象和抽象的形态相结合,实现一种意象的状态,承载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而红山人对自然的表达并不仅是在模仿它们,而且还在沟通天、地、人的关系:勾云形玉器作为红山人祭拜神灵的载体,是沟通人与神灵之间的重要媒介,复合了象征生命的玉雕龙和象征超度生命的玉鸟的形象,巧妙地用视觉语言的形式借千年不朽的玉器,表现了生存,命运的理解和对未知世界的精神寄托。


1.陆思贤先生在 《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一文中对“勾云形玉佩” 的组合形态进行了分析:认为 “勾云形玉佩”的漩涡形中心部位模拟了句龙、蟠龙的形状,其四角的勾角形为动物的蹼足和飞鸟的鸟喙。另外,在“垂首 拱背 钩尾”的玉龙周围添加三个卷勾,可以整体上更趋于均衡与稳定,又使形式上的更加对称,增强了抽象能力,以节奏、韵律、组合、构成影响并强化相应的视觉效果。
2.尤仁德先生认为“勾云形珮”是勾形和环曲形的结合体,表现出云气的流动性,可能为红山人祈雨时所佩。巫师祷雨是由于原始农业较发达,风调雨顺是人们的愿望。典型的勾云形器造型来源无论是龟还是抽象的龙凤造型都可以呼风唤雨;带齿类兽面形器的“齿”则是积云下雨的象征。而墓中出土勾云形玉器的人就应是传达上天旨意举行祭祀活动且地位显赫的巫师。
3.刘国祥先生在《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文中将勾云形玉器做了类型学分析,通过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确认勾云形玉器包含两种基本主题一—勾角和小凸,并通过考察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和制约观念,推断勾云形玉器是红山玉器中的特殊类,是为了满足宗教典礼的需要专门雕琢而成的。并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了红山文化的宗教传统的形成过程,推断勾云形玉器是鹿角、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艺术化再现,其主要功用是作沟通祭司和上天、祭司与祖灵的中间媒介。
4.王仁湘先生曾在 《中国文物报》名为 《玉眼:勾云形玉佩的定式和变式》一文中提出神目说他从现已发现的红山文化勾云纹玉佩中根据对于眼睛的不同表现手法归纳出带有写实痕迹的定式、完全抽象风格的变式和变式的半体形式等三种基本形式。众所周知的“勾云形玉佩”,是旋目神面繁简不一的造型:单旋目、 双旋目、 无睛式双旋目、无睛式单体旋目、 无睛式半体旋目。

5.田广林先生在《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佩”的再解读》一文中认同王仁湘先生的“神目”说,赞同将勾云形玉器的中央的漩涡形盘卷认定为神目或旋目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勾云形玉佩的神格及原生形态进行讨论,认为勾云形玉佩就是对神鸟进行写实艺术化的各种表现。另外,有齿兽面纹玉佩的齿牙应为乌的尾羽,而勾云形玉佩应以神面鸟身纹玉器来概括更为合适,原生形态为特大环眼的猫头鹰。
6.叶舒宪先生、祖晓伟先生在《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器” 为“鸮形玉牌”说》一文中,认为带齿兽面纹玉饰中的旋窝形大眼为猫头鹰的眼睛,其下的齿状突出为猫头鹰的尾羽,联系史前欧亚大陆的猫头鹰女神说与牛河梁女神像,主张 “勾云形玉器”应为“鸮形玉牌”。而龙山文化玉器继承了红山文化的鸮鹰造型和漩涡眼表现传统,所谓“鹰纹玉圭”应根据双面的不同刻划形象重新解读为“鹰鸮纹玉圭”,并由此再寻找殷商人玄鸟崇拜的重要史前渊源,以及殷商造形艺术中的轮形眼模式之源,同时为夏禹时代的《尚书·禹贡》中“玄圭”神话历史找实物原型。
7.倪玉湛先生在在 《红山文化 “勾云形”类玉器文化意义再探讨》文中,认为勾云形玉佩为龙的演化,带齿兽面纹佩为鸮的变体。

8.周晓晶女士认为勾云形器的原型有可能与传统的宗教形象有关。她认为勾云形玉器的这种创型玉器母源其实是一种取自于萨满在昏迷状态下的“转迷溜”形象。勾云形 器中心的旋涡代表的是灵魂升天时所看到的巨大浩瀚的宇宙魂气旋涡图或是灵魂旋转升天的线路图,而器身四角的弯勾则是浩大宇宙中的巨大云朵,上面精心琢磨的宽缓浅 凹沟则代表流动的云气。考古挖掘发现的玉勾云形大多放置于胸前,表明其在萨满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萨满神器中的重器。红山文化中“玉人”的器型也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红山文化“萨满式”文明的一种体现。
无论怎么解释,勾云形玉器在考古方面,美学形式方面,博物馆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给人以一种天然流转的动感,又有象征着生命的回旋往复和的感觉,展现出极其神奇而富有张力的造型语言,丰富、灵动、神秘又具美感。不仅时隔千年表达了象征意义的符码化图画讯息和除去表达意义的非符码化图画讯息,对现今艺术也有着指导性作用。
在最后,仁德北方古代文明博物馆 祝您新春快乐,财源广进,平安喜乐!

编辑:孙一铭
文案:孙一铭
设计海报:孙一洋
2023.1.20
Comments